杭州市上城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2014-03-27 16:19 浏览数:829
创新推动社会组织培育 开启创新社区发展新篇章
上城区是浙江省杭州市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全区面积18.1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54个社区,34万常住人口。近年来,随着杭州市上城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公众的需求的多元化和专业化日益突出,有限的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日益显得局限性。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激活社区发展活力,大胆向社会放权,鼓励社会组织力量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已经成为了上城区延伸社区民生服务轨迹,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切实保障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群众的重要举措。
作为浙江省社会组织建设综合改革观察点和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区,上城区按照加快发展、培育为重、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发展与监管并重的原则,确定了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以社孵社、以社促社、以社助社”的“三社”发展思路,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育社会组织;以社会力量的整合促进社会组织发展;以社会组织的发展助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开创了基层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新模式。截至2013年10月底,全区有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278家(社团90家、民非188家),社区社会组织802家(登记类32家,备案类770家),其中还吸引了上海2家、南京1家、温州1家等地的社会组织到上城落户。
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社会组织创新发展
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总体要求,上城区积极引导社会组织进入社区承接社会公共服务,出台了一系列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文件,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开辟了体制空间,提供了人才支撑,有效推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领导重视、政策到位
2013年上半年,上城区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的社会组织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和统筹全区社会组织建设工作,社会组织发展写入区委九届六次会议和2013年度区政府工作报告。区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建设和社区百家能人(特色)工作室建设被列入政府十件实事,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工作被列入区人大、政协重点观察内容。
同时,出台社会组织培育发展“2+5”配套文件,即两个纲领性文件:《上城区社会组织发展三年规划(2013-2015)》、《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的指导意见》;五个实际操作性文件:《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工作的行动计划》、《上城区社会组织登记备案管理办法》、《上城区关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和绩效评估的实施意见》、《上城区社区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指导意见》、《上城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扶持激励办法》。对社会组织发展方向、加强培育和管理、优化社会组织登记备案机制、政府购买服务和绩效评估、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工作等作了明确的规定。
部门联动、协调推进
多次召开由40个相关部门参加的推进社会组织建设工作会,成立“上城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领导小组”和“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专家评审委员会”,研究出台政府购买服务操作办法,调动相关部门参与社区公益项目积极性,落实人员及相关工作机制。
深入所辖6个街道开展调研,帮助社区社会组织梳理思路、开发他们的潜力;组织各街道分管主任、科长和社区负责人赴上海、嘉兴、宁波、温州等地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邀请第三方专业组织对所有社区的书记、主任培训,加大社区对于社会组织建设工作的认识和共识度。
规范管理、搭建平台
按照以大带小、以点带面、上下联动、多点辐射的发展模式,建立“民政备案、街道管理、社区落地”机制和帮助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服务活动的社区社会组织分级管理制度。如设立“区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6个街道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54个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的区、街、社区三级网络,充分发挥枢纽型平台基础功能和作用,引导各类社区社会组织有序参与公益服务和社会管理。区、街、社区三级网络均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管理。通过三级网络,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政策、资金、场地扶持,成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孵化园、创意园和服务园。同时,坚持开展党建“双推双报”,4月起将《党建工作申请表》纳入社会组织登记申报材料;年检时,将党建情况编入年检报告书。截止目前,53家新成立的社会组织递交了党建申报材料。
按照“降低门槛,简化程序,突出宽进,重在培育”的发展思路,主要从实行直接登记制、减免开办资金、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制度、放宽登记管理限制、成立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和明确产权所有权六个方面推出优惠举措,来吸引社会组织落户上城:率先提出取消业务主管单位,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成立;前1-3年内,可以免费使用区、街道、社区提供的场地;可以减免3万元注册资金;根据所获荣誉的级别,还给予一定的奖励等,甚至可以通过参加“慈善一日捐”、“公益项目社会认购”等活动获得资助;出资人投入满5年后,成效明显且居民满意度高的,还可获得一定的合理回报。
创新理念、完善机制
首次提出“以社孵社、以社促社、以社助社”的发展思路,即从征集民众意见中明确社会需求,整合包括党和政府的引导力、企事业单位和市场资源、社会组织在内的社会力量共同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不断激发社会组织功能;把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工作纳入“四评一结合”和谐社区考核评价体系,以居民满意、社会需求、资源整合、社会发展等方面,撬动社会资金参与社会建设,加大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提升社区居民自治能力,助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大力推动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公益创投,全区6个街道共申报190个项目,经评审专家梳理筛选,100个入围的公益创投项目中,有30个作为区级重点资助项目。同时,成立“上城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领导小组”,领导统筹全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推出共计9部门总计21个项目,涉及资金1114万余元,28个社会组织承接。
夯实服务管理,促进社会组织稳步发展
上城区率先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积极扶持发展服务类、公益类、互助类社会组织,切实抓好评估、考核和年检环节,扎实推进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完善社会组织治理结构和行政监管机制,实现社会组织发展规范化、制度化和高效化。
(一)分类发展、有的放矢
通过开展项目化为导向的公益创投,全区共挖掘社区公益服务项目300多个,直接和间接覆盖人群近十多万人,除了街道会对这些项目提供支持外,经过初评、终评推荐到区级公益创投的项目数量也达到了190个,其中为老服务类56个,助残帮困类22个,青少年服务类23个,新杭州人服务17个,文化类12个,环保类10个,食品安全类5个,其他公益类45个。同时,探索“一业多会”机制,允许同一区域内成立两个以上业务范围相同或相似的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文化体育类和行业协会类社会团体。
为强化街道和社区对于社会组织培育工作的积极性,今年对和谐社区考核的指标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在1000分值的和谐社区考核指标中,社会组织的部分占到了300分,极大推动了街道和社区在社会组织培育工作中的积极性。
(二)细化评估、严把登检
按照杭州市对社会组织和备案类社区社会组评估率达到70%和5%的目标要求,结合年检,对符合参评条件的社会组织开展评估培训,明确内容、流程、要求和时间安排。82家社会组织和12家备案类社区社会组织参加评估,参评率已达81.18%和5.1%。
今年1至10月,新登记社会团体4家,民办非企业单位 60家,社会组织筹备、变更登记20家,注销1家。由于今年首次采用网上年检的方式,区民政局组织召开全区应检社会组织年检工作培训,取得良好效果。应检社会组织189家(社团84家、民非105家),参检189家,合格178家,参检率与合格率分别为100%和94.17%。此外,会同区纠风办、物价局、财政局组成联合检查组,开展社会团体收费专项检查,88家社会团体填报了收费情况。
(三)逐级培育、管理到位
已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服务服务平台网络,六个街道已经全部注册了街道层面的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民非)和社区层面的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备案);区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和6个街道的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按照社工编制,在去年年底进行了配置,工作人员在今年4月份已基本全部到位;各级社会服务服务平台都在按照要求推进相关工作,目前运作基本正常。
全区投入5000多万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发展、社会组织人员培训、专职人员工作经费、扶持奖励基金、公益创投、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区、街道、社区共配备77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做好登记、培育、考核和监察管理工作。
(四)强化宣传、提升影响
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宣贯方式,通过“一网一刊两微博”即上城区社会组织网、上城区社会组织专刊(季刊)、上城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发布有关社会组织的相关政策文件,注册、备案社会组织的申请表格,刊登社会组织理论研究文章,展示上城区社会组织的风采等。
深化能力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上城区坚持从职能、机构、人员、财务、场地等方面着手,切实抓紧抓好“五脱钩”工作,努力使社会组织去除“官办”色彩,消除依附性和依赖性,不断提升社会组织规范性和社会公信力。
覆盖广泛、责权清晰
近年来,上城区社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质量稳步提高,初步形成了发展有序、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作用突出的社会组织体系。目前,上城区每万民群众拥有社会组织30多家 ,主要涉及为老服务、助残帮困、青少年服务、食品安全、新杭州人服务、环境保护、文化服务等多个类别,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过程中,上城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促使社会组织在机构、人员、财务等方面与行政机关脱钩,努力理清职责权限,有效避免去行政化、去垄断化,并坚持扶持与监管并重原则,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强化监管的办法,切实完善监管体制。目前,全区社区社会组织已基本形成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形式。
(二)硬件良好、队伍精干
在设施保障方面,专门拿出一定的空间用于建立社会组织相关的公共活动场地(包括办公场所),明确区级场所约1000㎡;每个街道服务中心达1000㎡,并提供2000㎡的活动场地;社区提供600㎡以上的场地。
为了加强社区公益项目的专业性,所辖各街道注重加强对社会组织工作人员和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技能锻炼,不断夯实社会组织的工作基础。鼓励社区社工参与社会组织的公益项目,还专门聘请的专业的社会工作督导来协助社工的专业能力提升。另外,在社会工作资格考试方面,也积极加强培训,今年通过社会工作资格考试的有60人,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社区公益项目的专业性。
(三)党建引领、公信度高
以建立和完善各级社会组织党组织为契机,巩固和扩大社会组织中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积极探索社会组织与党建工作“同登记、同年检、同换届、同评估”的“四同”模式,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巩固一个、带动一批。
针对非营利社会组织在其蓬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信用危机,公信度不够高的现状,及时将采取网络媒介等方式公开,将社会组织的运转过程真正置于公众的目光之下。如积极利用社会组织自身或区民政局、街道的网站、工作简报、通报、宣传栏对社会组织事物进行信息公开,并通过公开社务、阳光运作,保证社务的清楚明白,维护广大会员、成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注重作用发挥,促进社会组织高效发展
按照公益优先、品牌引领、串珠成链的思路,上城区积极打造自身能力强、群众认可度高,具有品牌效应的社会组织,为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民生服务管理创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品牌集聚、亮点纷呈
通过社区特点与社会组织品牌相结合,形成上城区社会组织展示馆、湖滨街坊会、清波幸福·家综合社区服务中心、小营红巷生活广场、望江红港·睦邻驿站、南星益家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和紫阳彩霞公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7大品牌工程;通过存量提升和招贤纳才的方式形成50个亮点项目;在全区开办100个以能人名字命名的特色工作室,充分发挥“草根达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众多社会组织以服务居民为宗旨,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居民群众的关注,激发了居民参与热情,营造温馨社区氛围,提高居民满意度。
(二)活动丰富、成效明显
以居民满意、社会需求、资源整合、社会发展等方面为导向,积极撬动社会资金、人才和项目共同参与社会建设。通过首届公益服务项目“相亲会”、公益创投评审会、小营公益大篷车服务进社区、望江公益项目社会资源招募、清波“幸福公益”基金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益创投、紫阳社会组织与社区发展论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载体,有效推动社会组织走进群众、服务大众,提升社会组织为民服务的能力。
通过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的联动,吸引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进入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进入社区承接社会公共服务,为政府转变职能,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探寻了新的路径,形成了一批“在水一方互助会”、“湖滨晴雨”、“邻里值班室”等社会认可、居民喜欢的公益项目/机构品牌,它们在拓展社区服务、丰富社区文化、维护社区安全、促进社区和谐等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正在日益显现。如望江街道梳理了15个方面,50个民生实事公益项目,涉及金额138万,通过项目公开认领的形式,由社会组织来实施,整合社会资源。又如“烟感报警器”项目,就是以“项目招标”的形式,由杭派服饰城出资,“7788服务社”承接,为辖区1000户特殊家庭安装烟感报警器。再如小营街道公益大蓬车进社区,组织便民服务、环境保护、食品安全、法律咨询等30多家社区社会组织,轮流在各个社区为居民开展服务,得到了居民的广泛认同。
(三)引导舆论、彰显特色
各街道社会组织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都会注重新闻媒体的传播和自媒体的应用。比如:清波、紫阳、小营三个街道都开通了专门的社会组织新浪微薄和微信,即时的对街道辖区内社会组织开展的活动进行宣传和传播;此外,随着社区公益项目活动的不断开展和传播,已经有越到越多的媒体开始关注上城区的社会组织培育工作,主动找到上城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联系报道的媒体也有十多家。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9月底,针对上城区社会组织专门的新闻报道(含电视报道)多达150多篇,如果算上媒体转载的量就更多了(百度搜索“上城区 社会组织”,网页多达3010000个)。
作为浙江省社会组织建设综合改革观察点和首批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区,上城区的实践经验已经得到了政府、学界、媒体、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先后接待了北京、上海、天津、无锡、苏州、南京、厦门、焦作、合肥等十多个省、市、地区的参访团,学习交流人数达到了近千人次。
近年来,上城区虽然在积极发展社会组织,但离开创政社合作、协同治理的新局面还有不少差距。我们将以“按需培育为原则、以项目导向为方法、以资源整合为核心、以能力建设为保障、以绩效评估为抓手、以社区发展为目标”,针对上城区区域情况结构和人口特点,以社区居民满意为终极标准,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移,完善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社会组织拓展社区服务功能,承接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