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铜官山区社区
发布时间:2014-03-31 16:07 浏览数:794
改革创新 探索基层社会管理新模式
—铜陵市铜官山区社区综合体制改革
铜官山区位于长江之南,隶属于享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的安徽省铜陵市,是铜陵市的主城区。全区总面积36平方公里,人口30余万,原辖6个街道办事处,49个社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2010年7月,铜官山区撤销了全部6个街道办事处,将原有的49个社区整合为18个社区,构建了区直接服务指导社区的新型体制,创设了独具特色的“铜官山模式”,铜官山区探索了一条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民主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的基层社区管理创新之路。
2011年4月,国家民政部邀请全国人大、中组部、中编办相关领导及部分院校专家学者在铜陵市召开铜官山区社区综合体制改革座谈会,与会领导和专家对铜官山区社区综合体制改革工作予以充分肯定。2011年7月,在铜官山区召开的社区综合体制改革现场会上,铜官山区被确定为“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姜力在讲话中指出,铜陵市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是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一次有益尝试,符合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符合安徽的实际,对于推进我国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2012年2月,民政部李立国部长到铜调研后指出,铜陵社区综合体制改革方向对头、条件成熟、决策正确、效果成功,在全国相当地区具有推荐和借鉴意义。
一、转变职能,全面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一)以减少层级、提升效能为核心,撤销街道办事处。根据地域面积、人口数量、社区现状和未来发展等情况,将原有的街道和社区整合为新社区,撤销街道办事处,使“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体制转变为“区—社区”两级管理体制,降低了行政成本,提升了服务效能。撤销全部6个街道办事处,将原有的49个社区整合为18个,实行区直接服务和指导社区建设与发展的运行机制。
(二)以整合资源、创新架构为目标,成立大社区。根据城市交通状况、居住环境、地域面积、人口数量、社区现状和未来发展,整合人财物等资源,成立大社区,建立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社会组织为支撑的“一个核心、一个主体、两个支撑”组织架构,实现社区党工委、居委会和公共服务中心责权利有机统一,建立健全党委领导、居民自治、公共服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三)以合理分流、人事相宜为原则,确保人员平稳过渡。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的原则,把原街道、社区人员分流与区政府部门改革有机结合,科学合理地配置新社区和区直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力量,配齐配强社区工作队伍,进一步充实基层力量。对涉及调整分流人员,保留身份不变、职级不变、待遇不变。
(四)以理顺关系、明确职能为手段,完善工作运行机制。正确处理基层社区与职能部门的关系,把原街道党工委及群团、武装等职能和原街道办事处相关公共管理、服务、部分审核审批等职能下放到社区;把原街道的协护税、城管执法、司法行政等职能收归区直相关职能部门,社区协助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建立社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区直相关部门和社区居委会共同研究解决社区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协商部署相关工作。按照“统一核算、集中管理”和“财随事走、费随事转”原则,建立健全社区财务、资产管理新机制,设立社区独立账户,经费由区财政直接核拨,实行报账制,社区房产等资产归口区级政府统一管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合理配置资源,投入1800余万元改建、扩建社区用房,现社区活动服务用房总面积达到了7万余平方米(含物业服务用房),每百户达60平方米,实现了资源下沉、物力集聚。目前,我区建有区级公共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活动中心各1个,成功打造了“社区综合服务圈”,居民基本可以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区”。
(五)以贴近居民、强化服务为根本,推行网格管理和集中服务。按照3OO户左右1人的规格划定责任区,配备社区网格管理责任人,变坐等服务为主动上门服务。实行AB岗工作制和一岗多责,专门业务工作为A岗,对网格内各项事务负责为B岗,变“包揽”服务为分类服务。坚持职能岗位考核和网格岗位考核相结合、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健全网格化考评体系。社区取消坐班制,实行开放式办公,各项业务“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类处置”。对面积较大、办事不便的社区在合适位置设立服务点,对比较偏远、办事不便的居民实行上门代理服务。
(六)以扩大民主、强化自治为方向,吸引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把弱化行政管制、强化居民自治、健全社区治理,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完善社区居委会组织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社区居民自治”、“加快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等一批政策文件,建立了社区居委会直选、居务公开、民主议事、区域协商等一系列自治机制,引导和鼓励社区居民共商居务,极大的增强了社区自治功能。对小区整治、棚户区改造、室外活动中心建设等涉及居民切实利益的问题,实行居民论(听)证会和公示制度,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尊重居民意愿。
二、实施“五大工程”,进一步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一)实施“社区自治工程”,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一是以选举促进自治。2013年3月,我区18个社区首次通过居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社区居委会成员。其中有16个社区实行登记选民“一人一票”直接选举制度,有2个社区探索实行了“海选”试点。全区选民登记率达84.9%,投票率达79%,选举取得一次性成功。二是以决策促进自治。推行“有地方自治、有钱自治、有人自治、有章自治”的“社区四自”理念。根据地缘相近、群众利益诉求相似等综合因素,成立了359个“网格自治小组”。利用“管家计划”、“民主听证会”、“协商议事会”、“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等载体,促进居民广泛参与社区决策。三是以监督促进自治。加强了对辖区单位和市政服务单位的评议监督,建立了“360”干部监督进社区,听取社区党组织和居民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的评价,并将此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二)实施“精致服务工程”,深化便民利民内涵。通过建立科学化的劳动保障和救济便民服务网络,增强了弱势群体的幸福感。通过建立人性化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促进了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全覆盖。通过多样化的社区文体活动,构建了邻里相亲、社区融洽的新景致。通过建立高效率的治安防控体系,提高了居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通过高品位的社区志愿服务,营造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新风尚。
(三)实施“社会组织建设工程”,拓宽社区服务空间。制定出台《关于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设立公共财政支持培育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依托区社区服务中心,整合辖区服务资源,让社区社会组织 “抱团取暖”,形成社会管理创新的支持平台。深入推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常态化,优先发展和重点培育公益服务、社会事务、文体娱乐、慈善救助、法律维权类社会组织。全区现共有各类社区组织270家,其中:民非64家,社团22家,社区社会组织184家,每万人拥有社区社会组织数量为10个,涵盖了 教育文艺、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多个领域。
(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完善社区队伍建设机制。加大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社区居委会成员与业主委员会成员交叉任职力度。通过机关下派、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渠道选拔社区干部。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开展居民满意度测评,将居民对社区工作者的满意度直接与社区及社区工作者工作业绩挂钩。强化对社区工作者的教育管理和培训,大力支持社区工作者参加学历教育,逐步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和持证上岗制。通过推选社区工作者担任“两代表一委员”,增强了他们的政治荣誉,提高了政治地位。
(五)实施区域化党建“火炬工程”,创新社区党组织服务格局。 推动社区大党工委服务联动,237家驻区单位党组织与所在社区党工委签订了共驻共建、共建共享协议,83名有一定影响力的辖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到社区党工委任职,实现了“区域联动、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区域化社区党建新格局。结合社区基层党组织换届,建立了390个网格党支部和1175个楼栋党小组,使党员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全方位的服务。借鉴经济工作思路,全面推行“基层党建项目化服务”,以项目化管理手段和方法为抓手,开展项目多元化建设,引导和鼓励基层党组织结合自身实际和优势,创造性开展工作,打造个性鲜明、实效明显、亮点突出、典型性强的党建服务品牌。
三、实现“七个转变”,助推和谐社区建设的跨越提升
(一)由“减少”到“增加”,助力了经济社会发展。创新管理体制,减少服务层级,形成区政府与社区的直接互动,降低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失真,有效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少了一个制约瓶颈之后,社区服务管理能力迅速提高,城市形象持续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也不断得到优化,全区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
(二)由“单管”到“共治”, 转变了社区治理理念。在推进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变过去的政府“单一管理”到现在的社会“多元共治”。各类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逐步成为整合社区资源、满足居民需求、承接政府职能、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成员,这样既提升了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公众影响力,更实现了政府管理和社区自治的同频共振。
(三)由“包揽”到“共商”,唤醒了社区管理自觉。在推进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中,变过去的“替民做主”为现在的“让民做主”。之前,社区内所有的事情都是“替民做主”,政府“辛苦”、“操劳”、“买单”,老百姓不“领情”。现在,政府还政与民,“让民做主”,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社区自治氛围更加浓厚,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四)由“分散”到“集聚”,优化了公共资源配置。撤销街道办事处,“三级”变“两级”,资源集聚基层,人、财、物等各种资源进一步向社区倾斜,每个社区工作经费增加到30—50万元,实现了经费下沉、财力集聚,为推进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由“坐等”到“上门”,实现了服务居民心贴心。随着网格化、精细化、责任化要求的明确和上门服务、代理服务、一站式服务的推行,社区树立了贴近、贴身、贴心的服务理念;社工把主要精力更多放在走访群众、解决问题上,形成了零距离、面对面的服务模式。
(六)由“单一”到“全面”,打牢了社区人才基础。经过优化组合,新社区有社区工作者455人,精简人员20.1%,虽然人数减少了,但一线社区工作者反而增加了。而且建立了专职社区工作者与兼职社区工作者复合参与模式,现在的社区中既有专职社工,也有机关干部、社区民警、物业负责人、离退休职工,极大地优化了社区队伍结构。
(七)由“垂直”到“属地”,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打破了原来党建工作按条线、垂直状管理的模式,构建了条块结合,共驻共建,共建共享的新格局。同时,通过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政社分开,在推进基层民主上寻求新突破。建立契约式治理模式,按照政社分开、责权统一、费随事走的原则进一步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使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民主自治有效结合、协调发展。改善社区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明晰党工委、居委会和公共服务中心的权责关系。
(二)凸显自治,在推进协同参与上寻求新突破。建立参与式治理模式,按照“政府扶持、社会运营、专业发展、项目合作”的思路,积极探索“社区、社团、社工”三社联动,推动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支撑的社区服务管理新机制。
(三)互助共享,在推进融合发展上寻求新突破。建立互助式治理模式,进一步推进社区党工委、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形成政府指导、社区协助、居民和业主互助共管的服务模式。通过“财政支持、联点扶建、有偿服务、社会赞助” 的方式筹措社区发展公益基金,推进社区各类成员的融合共进。
(四)高点定位,在推进服务保障上寻求新突破。通过新建、改扩建、购置合并、调剂置换与开发预留等方式,提升社区服务设施的档次,建设一批功能更强、服务更优和居民更满意的精品社区。加快社区基础信息、管理数据和服务档案集成,推动社区信息平台与政府管理系统联网。开通“一键通”紧急求助系统等个人信息终端功能,做到社区服务保障的全方位、全天候和全覆盖。
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是一项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铜官山区将以此次评选活动为契机,坚持以科学的思路、创新的思维、居民至上的理念和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精神推动和谐社区建设,进一步开拓思路,提高标杆,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力促全区社区建设再上新台阶,切实让广大居民群众享受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共同谱写铜官山模式的崭新篇章!